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0-188-588

TEL:029-88643194 FAX:029-88611928

数显精密酸度计phs-3e

本文章主要介绍了:数显精密酸度计phs-3e,上海雷磁酸度计填充液,酸度计是否强制检测,数显精密酸度计phs-3e等信息

三、PH计的第三点校准
不管是什么样的pH计,pH=7这个点是必须校正的,而且在两点校正的时候要先校正pH=7这个点。做校正时从7.0开始,选择的标准液与要测定的溶液的PH值有关,使溶液的PH值能落在校正的PH范围内。一般采用两点就可以满足要求,如果对其要求很高,才考虑第三点的。有些仪器能校正三点,有模式可选,可直接用该模式。有些没有的,一般是采用两点两点校对,即校对两次。
第一种合理。因为三种pH值都校准后才可以测量较广范围的,如果校对一个立即测这个当然正确但没什么用。
(数显精密酸度计phs-3e)

2.产品技术参数:
3.产品售后:
整机一年保修,专业工程师可免费指导安装、调试(一般为电话指导),支持全国售后服务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便携式PH计哪家好?欢迎致?000118588垂询。我们有普遍应用的基础款便携式PH计—雷磁PHB-4,智能款便携式PH计—PHBJ-260,以及众多进口便携式PH计,实验室PH计,详询请致电,欢迎您的来电垂询!!!
(数显精密酸度计phs-3e)

三:标准缓冲液的配制方法:
从仪器箱子里取出邻苯二甲酸氢钾PH4.00,用医用剪刀剪开封口,倒入容量瓶中,加入250蒸馏水或是去离子水,用玻璃搅拌棒搅拌直到充分溶解为止。注:1:其余两包缓冲液配制方法相同。2:本制备好的缓冲液存放应密闭遮光,其最长有效期2个月,超期应配制新的缓冲液。
四:精密酸度计的调节方法
1:输入0mv至仪器。
2:调节定位旋钮使仪器面板显示7个PH相应的mv值。
3:再对仪器输入7个相对应的mv值。
4:调节斜率旋钮,使仪器面板显示14.00PH。
调节完毕后即可检定,注意此时不再调节斜率旋钮。
五:精密酸度计的校准:
(数显精密酸度计phs-3e)

pH3000还备有可替换的mV测量方式,可用来检测传感器质量并有低电量指示功能。
进口ph3000土壤原位PH计技术参数
180x85x50mm
9V电池>4000次测量
0.02pH(测量值)
自动2点校准
特设插入式玻璃探针(3隔)
(数显精密酸度计phs-3e)

4、测量时,电极的引入导线应保持静止,否则会引起测量不稳定。5、电极切忌浸泡在蒸馏水中。
6、保持电极球泡的湿润,如果发现干枯,在使用前应在3mol/L氯化钾溶液或微酸性的溶液中浸泡几小时,以降低电极的不对称电位。
(数显精密酸度计phs-3e)

不小于1×10-12A
(±0.01pH±1个字)/3h
(±0.01pH±1个字)/3h
温度补偿范围
手动/自动(0.0~80.0)℃
手动/自动(0.0~80.0)℃
DC(12V,1.0A)
DC(12V,1.0A)
外形尺寸(mm)
290×210×95
290×210×95
(数显精密酸度计phs-3e)

6.把电极提起,用蒸馏水洗净,吸干,然后用待测溶液置换两次,浸入待测溶液中,摇匀,使电极平衡,读数(被测溶液温度应与仪器指示的温度接近)。
7.测定结束后,关掉电源,彻底清洗电极,玻璃电极浸泡在蒸馏水中待用。
二.维护保养与注意事项
1.被测溶液的温度应与仪器指示温度相近。
2.仪器必须保持清洁,干燥,注意防尘,防潮。正常使用条件为:环境温度5-40度,相对湿度小于85%,供电电压220V。
3.电极在测量前必须用已知PH值的标准缓冲溶液进行定位校准,其值愈接近被测溶液PH值愈好,以消除不对称电位的影响。
3.复合电极的内参比补充液为3mol/L的KCl,补充液可以从电极上端小孔加入。复合电极不用时,拉上橡皮套,防止补充也干涸,电极套内加入3mol/LKCl补充液,切忌浸泡在蒸馏水中,用毕套上。(应避免电极的敏感玻璃泡与硬物接触,因为任何破损或擦毛都使电极失效)。
(数显精密酸度计phs-3e)

了解更多关于:phs3c酸度计的使用,phs-3c酸度计冬天,常用酸度计上的两个电极,hanna酸度计怎样校准,酸度计比对盲样ph,酸度计期间核查表格,笔式酸度计储存条件,pb-20 酸度计,demure酸度计,酸度计测ph选用标准缓冲液,酸度计图片梅特勒型号,标准酸度计检定仪,phs-25型酸度计操作视频,phc-1d酸度计检定仪,上海雷磁酸度计phs 3e,酸度计测定ph的原理,便携式糖酸度计,影响酸度计的因素,如何确定好酸度计已经校正好,酸度计的凋零校准定位
本文摘自:http://www.oen1718.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